专业号

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沿的眉山市洪雅县境内,距成都180公里,占地面积104万亩,由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景区、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区、八面山寻古揽胜区等系列景区组成。核心景区瓦屋山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山,道教发源地,中国鸽子花的故乡,世界杜鹃花的王国。公园1993年5月建立以来,通过9年的开发建设,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,全国重点生态景区,并荣获了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,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。看60万亩杜鹃30万亩珙桐(鸽子花)艳丽无比,春意盎然。  观飞瀑流泉,山顶15000亩冷杉、剑竹吐翠,郁郁葱葱,夏意盎然。赏满山红叶赛九寨。  南国冰雪,简直美不胜收、美仑美奂,让人心旷神怡、目不暇接、流连忘返。 顶基本为一平台,山顶平台面积极大,长宽均超过三公里,面积更是达到世界唯一的11平方公里,南北长3375米,东西宽3475米,平均海拔2830米,是世界上最大的山顶平台。

  山顶步游道一圈有十几公里,步行一圈需要5~6个小时。最好第一天上午到达,下午登上山顶住在象尔山庄别墅里,第二天再在山顶转上一圈,第三天下山。有时间的人士也可在山顶常住避暑、疗养之类的。

  山顶象尔山庄别墅区(中国最高的山顶木屋别墅)后瓦屋山顶滑雪场有很大的草甸,只要获得允许,也可以搭帐篷。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禁止徒步。车票往返40元。司机都是林场的老师傅,技术极好,山路比较险,下山的时候在雾中还开得相当的快,坐的人手心冒汗。

  名人游记:老子 春秋末期,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经历五公称霸,社会经济迅速发展,人们的思想冲破《易经》和《周礼》的束缚,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,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以及《孙子兵法》、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诗经》等几部影响中华民族,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经典巨著。老子及其所著《道德经》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老子(约公元前560年—前400年),生于春秋末期,与孔子同代。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。做过周朝守藏室史。他是中国历史上首先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第一人,是从宇宙观的角度考察自然、社会和人生问题的一位大思想家。他提出了“天道自然说”。他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而写的《道德经》,集中体现了他的先进思想。后来他被东汉时的张陵推崇为道教的祖师,尊为太上老君。
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四川来干什么?原来是来寻找“青羊之肆”,来寻找以蚕桑兴国,敢于首先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蚕丛蜀国。
蚕丛以丝绸兴邦,不仅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,而且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,使蜀中所产蜀布和青筇竹杖,远销到身毒(印度)。蚕丛立国兴邦的事实,不能不引起身在中原的大思想家老子的瞩目和关心,促使他不远千里,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考察青羊之肆。
老子到了“青羊之肆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“当周之末,居山与世人绝迹。惟有黄发友五人,手扶青筇之杖,出入室中与老子谈。”这青黄不接筇之杖就是青衣江南邛崃山(轿顶山)所产筇竹所制。那五位黄发友就是瓦屋山的五郎洞主。最后老子升化在瓦屋山——青羊之肆。人们为了纪念他,在其升化处修了会仙桥、太极殿。并且把瓦屋山又叫做君山、老君山。

到了唐玄宗时(712—742),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府宅改作青羊观后,人们便将青羊之肆移称青羊宫,并作为老子升化处予以祭祀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蚕丛 “周失其政,蜀始称王”,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一笑,烽火戏诸侯。诸侯被捉弄后,愤愤不平,“蜀侯蚕丛,其目纵,始称王”。蚕丛当了蜀国的开国国王,时间在公元前700年左右,距今2700年。
蚕丛着青衣,教民种桑养蚕,使蜀地经济勃兴,创建了蜀国。死后蜀人感其德,祀蚕丛为青衣神(蚕神),将其出生地命名为青神县,其主要活动区域亦在青衣命名即青衣江。传说蚕丛死后葬在瓦屋山东岩与他的家乡青神县遥遥相望。山上有川主庙、王爷庙、大椁槽、七椁山。
在蚕丛时代,青衣江流域居住的主要是羌人,除了养蚕、渔猎,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。在祭祀青衣神的活动中,在高高的坝子中搭台酬神唱戏,娱神而自娱,形成规模空前的“青羌之祀”,流传至今的“三月三”、、“五月台会”等均是此种古蜀遗风,而瓦屋山则留下了“圣德”、“薄山”、“遣福”、“万安”等庞大的祭祀蚕丛的建筑群,是当时最集中最典型的青羌之肆。

张道陵  东汉末年,张陵,即张道陵,客居蜀中时沿着老子的足迹,率其长孙张普来到青衣江边的易俗乡,传道布道,留下珍贵的《张道陵碑》。
 张陵系道教的创立者,自封天师。他任江州令时,十分关注青衣江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,他的足迹遍布仁寿、井研、彭山、洪雅,为井盐的开采做过许多工作。他在更为偏僻的盆地西沿山区,设立二十四个治所,传播五斗米道。他所提倡的一些原始互助的主张,至今仍在瓦屋山区流行。如山地笋棚内备有米、盐、柴、灶,过往的猎人、采药和进山路过者取用后,根据自身力量予以补充。《张道陵碑》生动地记录了张道陵携其孙张普在易俗乡传道的历史,与此同时人们还在附近巨石上绘制了“天师行道图”,用笔练粗犷,然而却透出一股凛然之气。现在瓦屋山区许多山地人家仍然供奉张天师画像和符箓,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,等等。

宗教文化

千里取经——老子寻求心目中的理想王国,青衣神的蜀国

春秋末期,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经历五公称霸,社会经济迅速发展,人们的思想冲破《易经》和《周礼》的束缚,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,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以及《孙子兵法》、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诗经》等几部影响中华民族,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经典巨著。老子及其所著《道德经》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老子(约公元前560400年),生于春秋末期,与孔子同代。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。做过周朝守藏室史。他是中国历史上首先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第一人,是从宇宙观的角度考察自然、社会和人生问题的一位大思想家。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说。他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而写的《道德经》,集中体现了他的先进思想。后来他被东汉时的张陵推崇为道教的祖师,尊为太上老君。
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四川来干什么?原来是来寻找青羊之肆,来寻找以蚕桑兴国,敢于首先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蚕丛蜀国。
蚕丛以丝绸兴邦,不仅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,而且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,使蜀中所产蜀布和青筇竹杖,远销到身毒(印度)。蚕丛立国兴邦的事实,不能不引起身在中原的大思想家老子的瞩目和关心,促使他不远千里,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考察青羊之肆。
老子到了青羊之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当周之末,居山与世人绝迹。惟有黄发友五人,手扶青筇之杖,出入室中与老子谈。这青黄不接筇之杖就是青衣江南邛崃山(轿顶山)所产筇竹所制。那五位黄发友就是瓦屋山的五郎洞主。最后老子升化在瓦屋山——青羊之肆。人们为了纪念他,在其升化处修了会仙桥、太极殿。并且把瓦屋山又叫做君山、老君山。
到了唐玄宗时(712—742),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府宅改作青羊观后,人们便将青羊之肆移称青羊宫,并作为老子升化处予以祭祀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葛洪结茅练丹
葛洪(公元284-354),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晋代丹阳郡(今江苏省)人。祖父葛系,曾当过叁国时东吴的"大鸿胪"。父亲葛悌,当过西晋时邵陵(今属湖南)太守。葛洪13岁时,父亲不幸去世,当时又逢"八王之乱",葛洪的家很快败落下去。葛洪从小爱好读书,刻苦求学。因家贫无钱买书籍笔墨,只好向人家借书阅读,用木炭在地上练习写字。 在葛洪年轻的时候,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,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,征讨当时的石冰起义。后来石冰兵败,顾秘邀赏,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,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。後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,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。鲍玄通养生术和医药学,他器重葛洪的才华,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洪,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。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。

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。当他年老的时候,听说交趾 (今越南)出产丹砂,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,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(今属广西)去当县令。皇帝认为葛洪资望很高,而县令的职位太小,没有同意。葛洪一再请求说,并非以当大官为荣,而是因为那里有丹砂的缘故,终於得到了皇帝的批准。但他路过广州东面的罗浮山时,见其景色秀丽,主峰飞云顶多瀑布、泉水,便停留於此,炼丹、行医、着述,直到逝世。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"第七洞天"仍有"葛洪炼丹处"遗迹。

在葛洪有生之年作为道教的一位重要人物沿着老子、张陵的足迹到了瓦屋山结茅练丹,在柳江五凤山还有抱朴洞、看花台、老君观等遗迹。他还将汉代李阿修炼的故事收进其著作中。
千载名山重展芳颜
1992年,我国林业进入转型期,全国建立了200多个国家森林公园。洪雅县委、县政府决定开发瓦屋山,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森林旅游的游憩场所。19935月林业部批准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,公园管理处坚持边开发、边经营的方针,五年来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,修建20000多平方米的建筑,以及上山的公路和旅游索道,开辟出象尔山庄、兰溪、双洞溪等18处景点,接待中外游人18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1820万元,使瓦屋山名播海内外。
1997
9月下旬,台湾老庄学会考察团在成都参加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座谈会后,冒雨登上瓦屋山朝觐了鸳鸯池畔的老君雕像,确认该处系老君升天处,并建议重建道教天城八景宫。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研究后,决定恢复八景宫(太极殿),使这座道教圣山重现昔日风采,弘扬道家道法自然清修延寿的科学主张,使人们在回归自然中获得新的感受,为我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康乐作出新贡献。
释道合流与朝廷禁山
  南宋淳熙年间,佛教传入瓦屋山,出现佛道相斥又相融的局面。西汉甘露年间修行的辟支道长(公元前50?)被佛门尊为辟支佛与道教相抗衡,因为辟支早张道陵(34—15684年出生,并将瓦屋山称为辟支道场,至今山上有30多处宗教建筑遗址,绝大部分系唐宋时道家建筑。如三官祠、灵宫殿、龙神岗、太子坪、木皮殿、沉香殿、乔光殿、鸳鸯祠、会仙桥、盘龙岩等。
元末明初,著名的道人张三丰,到瓦屋山苦修,创立屋山派,朱元璋与朱棣屡次派人寻觅,均避而不见,却与蜀王朱椿过从甚密,朝廷对他十分恼怒,表面上给他敕封了许多头衔,另一方面又断其退路,借妖名,将瓦屋山封禁,企图困死屋山派的传人。然而朝廷的封禁并未罅人们对瓦屋山的朝觐,著名的四川才子杨升庵在贬往云南充军时,偏不信邪,专门来游了瓦屋山,欣然题下与造物游四个大字。
清朝继续封山,人们谈色变,使一座与峨眉媲美的名山逐渐沉寂下来,然而每年的朝山会仍然如火如荼。嘉庆年间四川学政使著名诗人何绍基到瓦屋山考察时,写了许多诗篇,生动地记录了这座道教圣山的情况,完整地保存在《洪雅县志》中。
民国时,军阀割据,瓦屋山上的宗教建筑相继颓圮。建国初期,瓦屋山顶鸳鸯池畔的太极殿(俗称鸳鸯祠),是两屋楼的建筑,楼下祀四御,楼上供三清,由道人朱子清看护,不久朱道士还俗回到炳灵倒流溪老家。其余寄住的10多人也下山回家,太极殿最后也倒塌了。鸳鸯池南的沉香殿(俗称新庙),被洪雅林场辟为临时工房,供调查巡护之用,于1973年倒塌。

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京ICP备05067984号-35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